正在進行農機操作的張開蓮
綿陽新聞網訊 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8月25日下午,記者來到江油市彰明鎮,湛藍的天空下,稻田里機聲隆隆,一臺臺收割機正在田里來回穿梭……江油市維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開蓮開著收割機,將沉甸甸的稻穗攬入懷中,他收獲的不僅是稻谷,還有創業致富的夢想。
夾雜著稻香的秋風迎面吹拂,送來了農家豐收的喜悅。“現在收谷子省事多了,地里一站,收割機兩下就幫忙把谷子收完。”正從收割機上卸谷子的村民李大爺對記者說道,以前,一到秋收時節,他總是帶著家人一大早就前往田間搶收稻子,前后要花費幾天時間才能干完活。
這些變化,與江油市維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開蓮密不可分。1996年,張開蓮開始從事農田機耕作業。近些年來,大部分年輕人都選擇進城打工賺錢,鄉間荒廢的田地越來越多,看到老一輩人辛苦種地的背影,張開蓮萌發了成立了農機合作社的想法。2012年,張開蓮聯合彰明、東興等鄉鎮的11名農機手以自己家的車庫為基地,成立了江油市維農農機專業合作社。
“今年的秋收才剛開始,合作社已收割近2000畝水稻了。”張開蓮介紹道,合作社成立之初,只為周邊鄉鎮的農民提供耕地、收割等單項機械服務。后來,該合作社不斷提升技術、壯大規模,為全市種植大戶、小戶提供“土地托管”、“半托管”和糧油生產育種、耕地、播種、植保、收割以及烘干服務。目前合作社有設備操作機手162人,各類大、中、小型農業機械設備218套,烘干機4臺,大米成套加工設備1套,承包服務農田3萬余畝,服務村民2萬余戶。
對農戶而言,機械化種植使農作物耕、種、防、收、制全程更加便捷,不僅節約了成本,還保障了產量。同時,在鄉村振興實踐中,很多像張開蓮一樣的優秀人才擁有創業致富的夢想,張開蓮也為他們提供了打開致富之門的鑰匙。
武都鎮五通村村民熊勇看到老家大好的農田無人耕種,但自己卻不會種糧,在得知合作社能夠為他提供幫助之后,就大膽的把周邊農戶不種植的約306畝田集約起來,委托合作社提供全程作業服務。張開蓮將糧食種植經營、農業政策、機具原理等經驗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于他。如今,熊勇已成為當地有名的種糧能手。
值得一提的是,張開蓮不僅帶領合作社運用裝備和技術優勢培養了一批“懂經營”“會種糧”的大戶,還為合作社的成員提供資金支持,鼓勵成員們一起學習技術,共同致富。“搞農機的人學習糧油種植技術非???,社內100多名設備操作機手基本成為了種糧大戶,為糧油生產安全做了貢獻。”張開蓮說道。
據了解,該合作社先后被評為江油市“十佳農民專業合作社”“綿陽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”“四川省農機合作社省級示范社”“全國農機專業合作社示范社”等稱號。(綿報融媒記者 杜亞菲 趙燁 文/圖)
編輯:李志 校對:郭成 審核:劉益